漂洋过海落户陇南
中国油橄榄看陇南——地中海特产长成陇南致富树浏览数:11次
油橄榄,这种人类最早认知的古老树种之一,对于国家和民族,象征着和平与友好,对于家庭和个人,则象征着平安与健康,其所包容的内涵已超越了作为食品本身的含义。 50多年前,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心系人民健康,从阿尔巴尼亚引进并亲自栽植了中国第一株油橄榄树,从此拉开了中国引种油橄榄的序幕。 40多年前,不甘贫困的陇南人民开始在秦巴山深处的白龙江河谷试种“总理树”。 梦里的橄榄在远方,远方的橄榄在陇南。“舶来品”在陇南“扎根落户”,从播种耕耘到挂果出油,陇南一如既往用心守护大自然的眷顾。如今,地处秦巴山区的陇南已是全国最大的油橄榄产区,其基地面积、鲜果产量、初榨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一。 骄阳似火的日子,让我们细细品读这块古老土地上正在发生着的一个个感人故事,静静聆听陇南人民与全国全省同步走向全面小康的铿锵脚步声。 地中海特产长成陇南致富树 —— 陇南油橄榄产业发展纪实 油橄榄 陇南引种油橄榄始于1975年。40多年的引种发展历程前后经历了引种试验(1975-1988年)、示范推广(1989-1995年)、产业开发(1996-2010年)和创新驱动(2010年以后)四个阶段。历届市委、市政府把油橄榄产业作为强市富民的优势主导产业强力推进,通过多年不懈的艰苦努力,油橄榄产业已成为适生区群众收益较高、最具开发活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成为适生区群众脱贫攻坚、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激情八月,“陇上江南”万物丰茂,处处充满着勃勃生机。在白龙江沿岸,郁郁葱葱的油橄榄园里,翠绿油亮的果实挂满枝头,长势喜人,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年。 “去年,我们村油橄榄的收入是100万元,看今年的情况,应该也不错!”村支书潘小林说,武都区桔柑乡贺家坪村油橄榄种植面积大,目前已达2300亩,油橄榄成了全村人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不仅是贺家坪村,白龙江沿岸许多曾经满目荒凉的山坡都已种植上油橄榄。油橄榄这种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舶来品”,在陇南真正生根发芽了,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陇南打造“中国油橄榄之城”的梦想,也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市油橄榄面积60万亩,占全国的48%;年产油橄榄鲜果3.8万吨,占全国的81%;年产初榨油5700吨,占全国的85%;综合产值达18.2亿元。 漂洋过海落户陇南 油橄榄是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树种,栽培品种有较高食用价值,含丰富优质食用植物油——橄榄油,为著名亚热带果树和重要经济林木,主要分布于地中海国家,希腊、意大利、突尼斯、西班牙为集中产地。 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阿尔巴尼亚时阿政府赠送了一万多株油橄榄树苗,作为“中阿友谊树”正式引入中国,在长江流域8个省区12个引种点试种。 此后数年间,油橄榄辗转桂林、柳州、重庆、贵州等地,但因种种原因,试种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1975年,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倡导在陇南引种栽培油橄榄。武都区汉王镇农民罗永祥首先响应号召,开始种植了12亩186株油橄榄,并于之后建起了种植园。松土、拔草、浇水、施肥、修剪,经过长期的坚持和摸索照料,1986年,也就是建园后的第七年,油橄榄终于开始挂果。又三年后,油橄榄迎来了第一次丰收,当年采摘油橄榄鲜果1万多公斤。 让人惊喜的是,有一次在汉中榨油时,陇南的油橄榄被中国林科院邓明全教授发现,并得到了他的高度重视。这对于还处在起步摸索阶段的陇南油橄榄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一个新的转折点。 1989年初,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油橄榄事业的徐纬英教授在邓明全教授的陪同下,踏上陇南大地进行实地考察。73岁高龄的徐纬英教授带领林科院的科研人员,跑遍了武都的山山水水。 经过多次反复考察论证,武都区白龙江流域海拔1500米以下的河谷及半山地带被确认为全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全区19个乡镇420个村可栽植油橄榄的面积在50万亩左右。 1990年,武都大湾沟油橄榄示范园建设启动。历经三年的寒来暑往,徐纬英等专家教授与当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栽植佛奥、莱星、皮削利、皮瓜尔等18个品种2500株油橄榄树。其油橄榄产量远远高于国际橄榄油理事会产量标准,达到了地中海高产水平。 1997年,油橄榄种植面积已达1320亩的武都被国家列为全国三大油橄榄生产基地之一。1998年,由国际橄榄油理事会绘制的《世界油橄榄分布图》上,第一次标上了中国的名字,陇南市武都区以其独特的气候条件,被划分为一级适生区。 至此,远渡重洋而来的油橄榄在被称为“最温暖的家园”——陇南武都落户生根、蓬勃发展。 创新机制快速发展 四十多年来,陇南历届党政班子和适生区广大群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依托国家政策,创新办法机制,采取各种措施,推进油橄榄产业的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出并坚持围绕“把陇南油橄榄产业做大做强”的奋斗目标,集中人才、资金,突出重点进行规模发展。 据了解,市上专门设立1000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每年切块支持油橄榄产业发展;筹措1000万元资金支持建设油橄榄工程育苗中心,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武都区出台《油橄榄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奖励扶持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建园大户。 市、县区林业、产业办等部门也积极争取筹措资金,投入到油橄榄产业开发中,推动油橄榄产业的快发展、大发展。 同时,陇南积极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发展格局,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通过鼓励成立油橄榄专业合作社,大办私有林业实体,采取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全市有60%以上的橄榄园通过流转,由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实现了规模经营; ——把适生区符合条件的油橄榄基地建设,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范围,广大群众采取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各种形式发展油橄榄产业,全市共建成500亩以上示范点256个,近三年全市新发展油橄榄22.9万亩; ——成立专门的油橄榄研究机构,完成重大科技项目4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3项,获得专利2项,筛选出了油橄榄良种7个。连续两年扎实开展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活动,2014年鲜果产量1.55万吨,2015年达到2.59万吨,增幅达到67%; ——林业部门根据鲜果成熟的不同时期及时发布信息,指导农户适时采收。陇南祥宇公司定制专用果筐5万多个,采用订单收购、预约收购、就近收购的办法,方便了群众交果和企业加工,实现了互利共赢; ——将过去能人大户建设的成年油橄榄园纳入林改范围,逐块确定面积,按户颁发林权证,已对9610亩油橄榄园进行了确权颁证,目前颁证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陇南还积极开展“一注册”“两标准”“三认证”工作,注册了“祥宇”“田园品味”等商标43件,无公害产地认证14项。陇南祥宇、田园等企业,在北上广等城市建立了实体专营店和体验店,并借助电商平台,建设电商运营中心,实现线上、线下同时营销。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8月,中国油橄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在武都区宣布成立,联盟将组织种植户按照标准化生产,建立起我国产、学、研、种、加、销相结合的现代油橄榄产业体系,通过油橄榄这个富民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精准扶贫。 探索实践喜得硕果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油橄榄产业在陇南大地已是硕果累累:基地面积、鲜果产量、初榨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全国第一;良种引进及试验示范走在全国前列;初榨油生产能力全国最大;新产品研发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特别是近年来,陇南针对市情实际,分类指导,分区实施,在白龙江、白水江油橄榄适生区,把油橄榄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紧密结合,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油橄榄,真正成了当地老百姓的“铁杆庄稼”。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已有4.5万农户21万多人参与到油橄榄种植中,每户群众每年增收超过3000元。 不仅如此,陇南油橄榄产业的蓬勃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出了生态、社会等综合效应。 众所周知,陇南是我国四大泥石流多发易发区之一,尤其白龙江、白水江流域生态脆弱,自然条件恶劣。油橄榄作为常绿树种,根系发达,固土作用强,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立足于此,陇南市始终坚持在白龙江、白水江二级阶地和泥石流沟道冲积扇上种植油橄榄。 如今,油橄榄让白龙江、白水江两岸披上了绿装,这既提高了当地的森林覆盖率,也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油橄榄正逐步发挥出巨大的生态作用。 陇南油橄榄产业的发展,还对维护高端食用油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橄榄油在4.5万吨左右,目前以陇南为主的自产橄榄油仅占到市场份额的8.6%。有专家表示,只有大力发展中国自己的橄榄油,不断降低对进口的依赖,才能维护我国高端食用油的安全。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一城两带三园四中心十基地’的发展目标,全力以赴推进油橄榄产业实现新发展。”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硕果虽已取得,但不可否认的是,想要实现进一步的发展,陇南上下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更加坚实的步履铿锵前行,砥砺奋进。 “在武都区及南北两山建设油橄榄观光园各2万亩,建设城区油橄榄大道25公里,建成油橄榄广场、油橄榄主题公园、油橄榄博物馆各一处,把陇南市区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橄榄之城。” “强化设施配套,力争新建基地48万亩,到2020年基地总规模达到100万亩,稳产后油橄榄鲜果年产量达到33万吨,年产油5万吨,产值达到120亿元,把陇南建成中国自产橄榄油生产基地。” “采取招商引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培育壮大一批油橄榄加工、流通企业……” 方向已明确。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力打造“中国油橄榄之城”“把陇南的油橄榄产业做到全国最强”的目标引领下,陇南上下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活力,聚力这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业,努力让“橄榄绿”造福陇南人民,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吃上中国产的橄榄油。 |